菜鸟总是很简单地以为积累是加法效应,今天的结果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做加法,其实任何的积累都是做乘法,也就是截止昨天的积累乘以今天的进步系数,这就是复利效应。
菜鸟的逻辑是,今天练习1分钟,明天练习1分钟,30天30分钟,这样一年也才365分钟,只有只6个小时而已,这样练习下去离高手十万八千里之遥,他们会举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来向你展示这样是徒劳无功的。
可是客观的事实是,今天练习1分钟,明天练习1.01分钟,其实每天都在进步,若干天之后,就有机会挑战2分钟了,然后就有机会挑战3分钟了,一年以后就可能就可以挑战30分钟了,这就是累积效应。每天练习一点点,这里面每天0.01(甚至10天0.01的进步)的进步,也比0强得多得多。
想清楚的人,会启动一种模式,即使今天只比昨天早起1分钟,即使是今天比昨天多看一页书,即使是今天比昨天多写100个字,即使是今天只练习5分钟的瑜伽,比起一点都不练习,都有着天与地的不同。
想不清楚的人(以前的我就是这样),挺不屑于每天只看一页书,只写不100个字,只练习5分钟的瑜伽,觉得每天不看个一本书,不写个几千个字儿,不练习上个个把小时,就根没练习一样一样的,因为不屑,所以不动,因为不动,所以永远都不会有进步。他们也挺瞧不起每天只做一点点的那些同学,长久地,经过一年的积累,他们仿佛看到这些同学有点不一样了,几年过去了,他们发现自己与这些同学之间彻底拉开了差距,于是告诉(安慰)自己,是因为自己没有天赋。
所有的练习都有一个特点,最开始的时候惨不忍睹。
一开始练习瑜伽的时候,练习什么不像什么,下犬式一直关注大腿后侧的拉伸,两只手臂苦苦地支撑,那时候甚至不知道需要启动大臂和肩膀和肌肉。因为那个时候,一直以为要练成这个体式,只要把大腿后侧(腘绳肌)拉开就行了。山式的时候都不知道和普通人的站立有什么区别,因为山式需要启动的肌肉太多了。但是如果不一块一块地启动,哪有后来的全方位地运用肌肉?
最近在带孩子,其实我们练习倒立的过程和宝宝学走路有点类似。
当他们躺在床上的时候,在床上不停地翻腾着,并使劲挣扎着坐起来;当你扶着他们的时候,他们会用一切机会来蹦嗒,当你把他们放在学步车里的时候,他们不知疲倦地滑来滑去,不停在地上摩擦,那步伐毫无章法,也没有任何的正位之说。他们只是在小车的支撑下,蹬来蹬去,但是这却是练习腿上力量和平衡能力必不可少的。看着他们在学步车里走路歪歪扭扭的那个样子,觉得简单太滑稽了,是吧!可是,反过来,不经历这么个阶段,又如何能最终稳稳当当地站在地上向前行走?就像我们练习倒立,一次又一次地踢腿,一次又一次地落下,好不容易两只腿都起来了,以一次又一次地着被重力拉了下来。但是,还是得去做,不能因为当下不成样子,就放弃成长,否则就会永远成不了样子!
越是菜鸟,就越要练习,只要练习,就可以成为高手,就这么简单!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