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舞韵瑜伽的来源与历史

这里我们简单说说,舞韵除了我们前文一篇,提到舞韵之神(湿婆)传说。在印度历史上,舞韵有着多元化的历史演变与作用。

公元前1500年,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,印度由早期巴拉哈文明,开始形成吠陀文化的文明时代。

在雅利安人创立古婆罗门时期,舞韵作为吠陀文明的需要,开始走入社会阶层与宗教信仰,以及瑜伽修炼。

印度古老经典《吠陀经》记载,在婆罗门社交,祭祀,礼仪等方面,都存在有舞韵的形式,包括一些宗教场所。

比如四面佛(梵天)的法会生日,在时代的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群快乐的男女,以优美的古老舞韵向人们展现,真诚美好的祝福。

在当时印度社会种姓制度中,舞韵产生于权贵阶层,流传于社会大众。

舞韵活动不仅为权贵社交仪式,法会祭祀仪轨等服务,同时也是一种极受欢迎的民间信仰活动和修炼瑜伽自我完善的手段。

印度公元二世纪有一本《舞论》(Natyasastra)这本论著中,就有描述印度古典舞韵的结构记载。

如婆罗多舞是印度最具古典舞韵的风格,它包含情绪,音乐,节拍,动作以身体、眼睛、五官、四肢、心灵等组合,表达生命的思想,情绪,行为改变的意义。

如今活跃在社会民间,以及舞台上,电影里的印度各类舞蹈,我们都能够看到古典舞韵的风格。

到了佛陀时代的沙门运动中,舞韵随着各派修炼和信仰阶层的不断传播,被不断多方面演化,形成如敬神,拜神,驱魔,拜日,拜火等。

舞韵形式的信仰类活动,主要集中于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,婆罗门教即今天印度教的前身。舞韵作为当时传教活动形式之一。

如除正常传教法事仪轨活动外,庙中有专门侍奉神祇而设的舞女称为黛娃达西,这就是当时称之为魅神(敬神)舞韵瑜伽术。

如今印度流行的一些古典舞,正是从古老一代又一代供奉神职的黛娃达西们,所创造出来的传统舞韵中衍生而来。

诸多的宗教信仰与各派修炼活动,为传统瑜伽层面的舞韵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契机。

传统瑜伽中的舞韵,归纳了具有改善生命意义,修为涵养,完善道德,增益气质,训练感悟身心等形成了不同教式。

总体来说,瑜伽舞韵练习围绕着身心灵三个层面进行,即舞韵之身是韵体,舞韵之心是意境,舞韵之灵是光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