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习瑜伽很久了还是找不到感觉,为什么?

1、每天是否坚持冥想了

瑜伽练习的前期,每天2-3分钟的冥想,慢慢到后来5-10分钟的冥想,是必须的,在冥想的时候,放下心中的杂念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更要感受呼吸带动胸部或者腹部的起伏,这点极为关键,因为冥想之所以能培养起我们的觉知,就是依靠感受自身的变化,最终建立起来对身体变化的感知能力。

每天坚持冥想,1-2个月就能发现自己情绪上的变化了。这就是思维上有了觉知的表现,然后你会发现慢慢地能感知到自己生气了。到这一步,恭喜你,你的觉知之旅已经上路了!

2、是否太过于注重外界

这一点在大课上尤其明显,比如你会把过多的注意力老师的演示上,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同伴是否能完成当前的体式上,把注意力放在对于体式的回顾上。

在课下有意识地把老师所编排的体式温习下。很多同学把瑜伽练习当成一种放松,课堂上跟着老师做一些体式,下了课之后,基本不会再踏到垫子上,那么可想而知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对于老师所教的体式还是很生疏。这样上课其实很别扭,让自己总是很被动。

其实上大课不建议太频繁,上课+自己练习(可以在家,也可以在馆)的方式是最佳的,因为如此才能把体式印到自己的脑海中。起码能记住体式的先后顺序,这样上课练习的时候,能把注意力收到倾听老师的口令上,而不是还把眼睛盯着老师或者其它同伴的动作,对于体式的衔接还很生疏。

还有一个,大课的时候非常容易滋生比较的心态,这一点也阻碍了我们注意力内收,来感知肌肉的拉伸和收缩以及身体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。

3、是否太于关注于体式

下犬式的时候两脚跟是不是碰到地面,上犬式的时候胸腔是不是挺到了两臂前方,前屈的时候头是不是碰到了两条腿。

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练习的时候心中所带的欲望,它会把我们带向体式练习的另一个境界,那就是过分关注是否达到某一个体式所谓的标准姿势,而忽视了当前身体的状态。

事实上,即使讲很多次只要让自己舒适就好,我们练习时候还是会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。

4、是否过于着急

如果以上都不是,那就要考虑,是不是太过于着急了,着急本来就是一种觉知欠佳的体现。

对待着急的方法,就是记录自己练习的变化,将你的变化反映到纸上,或者记事本里,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一定可以发现自己的变化。如此,就不会有练了一段时间还是没什么进步这样的担忧了!

从开始写瑜伽的文章到现在,所写的东西覆盖到不少的内容了,从什么地方开始练起,到对理念的更新,如果按照目录中的来看的话,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练习思路。觉知的路上,需要我们一直探索,碰到问题的时候,想想上面这些点,也许你就能找到练习的方向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