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也是从一个初学者过来的,在这一路上,摸索,总结,也算是有一些心得和体会,在此分享出来。
对于初学者有以下几个特点:
1、需要学习不少的概念。髋关节、肩关节,髂腰肌,胯,这些我们平时里听过,但是却未必清楚的名词,需要进一步地清楚,清晰,准确。身体上的大块肌肉、骨骼,瑜伽里面各种体式,也要大概了解,如果想深入地练习下去,单单知道还不行,还需要掌握,并且不时地想象其运作方式。
2、肌肉未启动,结果是未必能领会老师所念口令。作为一个初学者,一直对腹股沟深陷没有概念,直到自己大腿内侧肌肉启动了,才开始有了感觉:收缩内侧肌肉,使其向内向后,从而使得腹肌沟深陷的结果。另一个是肩膀向下伸展,其实大多数(特别是办公族)肩部紧张的人体会不到,因为他们的肩内扣严重,同时由于长时间地在电脑前办公,肩部和颈部肌肉僵化,对肩部不可能有控制能力。他们对控制肩部感到无能为力,因此,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激活,才能够收放自如。
3、最后就是初学者的心态——急于求成。当我学会头倒立以后,我找到我的瑜伽老师,让她教我手倒立。结果被她泼了凉水,现在想来,越是无知越是胆大,肩没有打开,手臂没有力量,核心松弛,这样不是手倒立的身体状态。因此从基本的拜日式开始,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跟自己死磕,后来拜日过渡的时候慢慢体会到了向上停留的感觉,这才觉得当时一直执着手倒立的自己是多么可笑。
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,怎样成长呢?
一、首先,忘掉快速这个概念,把快速、速成、加速、捷径,这些词语从脑海中删除。对于初学者,越是想快,就越容易让自己承受不恰当的练习量。一方面让自己受挫,另一方面容易忽视练习的强度,导致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从而受伤,一旦受伤,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调理身体。
二、关注觉知,练习的时候,关注肌肉的感受,而不是体式的难度。如果你用心感觉,你会发现,每天练习以后,肌肉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。一段时间以后,一些紧张的感觉没有了,一些肌肉突然可以被控制了,你有意识地让它动收缩,它就能动一下,感觉并体会,这种感觉很奇妙!
三、记录练习的体验,记录老师的讲义。需要回顾和复习。自己如果上的是私教课,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有10个体式左右,每个体式都有对应的要点和细节,每次回来都在靠着记忆力把它们写下来,然后再给老师核对。如果老师能有一个讲义的话,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。
读大学那会,老师总是会把讲义提前发给大家,尤其是考研那会,上各种培训班,这个时候,对着讲义来学习似乎成了最为大众化的学习方式,我也觉得这是种学习效率颇高的模式,老师讲什么学习心里有底,讲的过程,随时在上面标注问题和答案,回头能够及时地回顾老师讲的内容,考试前再复习一遍。
四、一次只关注一个部位。练习的时候,最容易顾此失彼,手的位置对了,脚的位置又忽略了,脚的位置到了,眼神注视的地方又不对了。最后哪里都没有顾及到,因此,先关注一个部位,然后不断地把其它的部位纳入到意识中来。
五、练习强度适当。举一个例子,正常的情况下下犬式中需要停留5个呼吸,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,他可能坚持不到,因此考虑到自身的能力下进行练习。
最后,就是有一颗有敬畏之心。不要带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来练习,总想把谁谁谁比下去,瑜伽不是竞技!练习无关输赢,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赢家!
发表回复